我如何成為一部塑膠射出成型機器!
/蘇孟鴻
尊貴的藝術觀眾讀者們:
承蒙諸位厚愛,在一種已然接近成文的慣例中,理應在畫冊前端留下一篇創作自述或是稱為序之類的文章作為負責任藝術家的附加條件(有時是附加價值),然而此時在我心中卻想大罵一聲:肏你媽的藝術!
1998年,甫自非核心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的我,對於成為一個「想像中」的藝術家這件事,其實是不能想像的。硬著頭皮去找任何可能的展出機會與舞台,做著「自以為是」藝術家該做的事;幸運地在隔年獲得東華扶輪美術獎(現已停辦)的肯定,好像找到了做為一個「藝術家」的座標與做為一個人的存在價值。與其說我想「成為」一個藝術家不如說我「模仿」成為一個藝術家;我之所以模仿是因為我不知道如何成為一個大家眼中口中的藝術家,於是我模仿。我模仿著要有社會批判的精神、要關心這個世界的動向、要儘可能知道所有藝術的理論、要多看展覽、要去累積社交人脈還有要思考!
之後服兵役、進入國民中學教書帶升學班(甚至諷刺地獲選為優良教師)以及其他生活的瑣事,我忘了繼續模仿藝術家的生活;那種學生時代的天真終究還是天真。即便這樣,我依舊在課堂縫隙中做著很像藝術家才會做的事:花錢製造很多垃圾。於是,的確在某個不知名的某天,可能是悶熱難奈的午後美術課,或是放學下班後藉著打敗學生獲取自信心的籃球場,其實我不記得也顯得不重要了!但我確定必定有那麼一刻我不是模仿,我是真的藝術家!對!我怎麼會是他媽的美術老師。
2002年,幸運地我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台北美術獎。我以為我離藝術更近了,但是得獎後半年一個邀展的機會都沒有;同年,兩間核心藝術學院的碩士班招生也都是落榜收場,我知道應該是我的問題:我彷彿不夠格成為一個藝術家!不管是以模仿或是「自己宣稱」的方式!
2003年,獲邀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個展,我以為我沒有被藝術遺棄、藝術好像也還不想放棄我。我重燃起那把火燄,讓自己繼續燃燒,就像學生時代一樣;我再度「自以為」提出一些批判的議題,「射出」一些從台灣自身文化出發的藝術品;王菲的歌曲「開到荼靡」則像是一根消防栓正中打到我的頭,因而作為我的展覽名稱。當時依舊窩在國中裡帶升學班,過著暗無天日的恐怖日子。
2004年,為了逃避教書,我去銀行以公教身份貸款飛往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就讀。這個號稱是全球頂尖的藝術家養成學校,見識到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當代藝術家們,卻發現其實也沒有強大到喊水結凍的魔力。2005年我學成歸國,繼續回到國中任教。
2006年,考取博士班且適逢台灣當代藝術市場崛起,《開到荼靡》系列作品全數賣出,出於「批判」台灣美學品味的作品剛好因為一種甜美的表象卻有了市場,我當然認為這是一件諷刺的事,卻沒有資格責怪別人漠視我個人創作的出發點,因為我觀看他人作品的焦距從來也只停留在作品而非創作論述。而我終於脫離國中教學生活。
2008年此時,在上面一連串平鋪直敘且略顯乏味的簡短個人史報告中,一部分是那種從天真過度到世故的適應不良,一部分則是發牢騷;藝術畢竟是小眾人口的遊戲,能看到這段文字的您更是小眾中的小眾!在這個將創作自述作為包裝說明的時代,再怎麼理性或煽情的表述都不逃被收編為某一款包裝的命運,至少是一種說法;於是,我們還能夠將藝術視為一種真理嗎?當然不是!藝術在今天,不!應該說藝術家在今天錯綜複雜的學術/經濟市場中,從來不是也無法是天真的,所謂的藝術家總是自願選擇或是被迫妥協於種種的機制中尋找生存的舞台、生命的出口以及一種作為藝術家的技術;正如我感覺到,作為一個藝術家其實是在層層疊疊的機構與機制中運作著一種機器式的反射操作:一具塑膠射出成型機器(Plastic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只有射出成型的過程中,藝術才得以澄澈。
我們也就如同各行各業一般必需自己挣得舞台,必須進入各式各樣的機器運作之中,所謂的「藝術家」才有了名分得以成立。
卡夫卡(Franz Kafka)的《小寓言(A Little Fable)》寫道:
「唉!」老鼠嘆道:「這世界每天都在變小中。起初它是那麼廣大以致我都害怕了。我持續跑呀跑,然後慶幸看到遠處左右有了牆時;可這些長長的牆卻迅速地變得狹窄起來,以至於我已身陷在最後的一間小屋,而且角落裡有個讓我不得不投奔的陷阱」。「你只需要改變你的方向。」貓說,然後吃掉它。
不管您是老鼠還是貓,能夠再看到這裡的您必定是藝術小眾中小眾的小眾,雖然可能只是出於一種職業的需求或是無意地翻閱吧!
承蒙諸位厚愛,在一種已然接近成文的慣例中,理應在畫冊前端留下一篇創作自述或是稱為序之類的文章作為負責任藝術家的附加條件(有時是附加價值),然而此時在我心中卻想大罵一聲:肏你媽的藝術!
1998年,甫自非核心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的我,對於成為一個「想像中」的藝術家這件事,其實是不能想像的。硬著頭皮去找任何可能的展出機會與舞台,做著「自以為是」藝術家該做的事;幸運地在隔年獲得東華扶輪美術獎(現已停辦)的肯定,好像找到了做為一個「藝術家」的座標與做為一個人的存在價值。與其說我想「成為」一個藝術家不如說我「模仿」成為一個藝術家;我之所以模仿是因為我不知道如何成為一個大家眼中口中的藝術家,於是我模仿。我模仿著要有社會批判的精神、要關心這個世界的動向、要儘可能知道所有藝術的理論、要多看展覽、要去累積社交人脈還有要思考!
之後服兵役、進入國民中學教書帶升學班(甚至諷刺地獲選為優良教師)以及其他生活的瑣事,我忘了繼續模仿藝術家的生活;那種學生時代的天真終究還是天真。即便這樣,我依舊在課堂縫隙中做著很像藝術家才會做的事:花錢製造很多垃圾。於是,的確在某個不知名的某天,可能是悶熱難奈的午後美術課,或是放學下班後藉著打敗學生獲取自信心的籃球場,其實我不記得也顯得不重要了!但我確定必定有那麼一刻我不是模仿,我是真的藝術家!對!我怎麼會是他媽的美術老師。
2002年,幸運地我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台北美術獎。我以為我離藝術更近了,但是得獎後半年一個邀展的機會都沒有;同年,兩間核心藝術學院的碩士班招生也都是落榜收場,我知道應該是我的問題:我彷彿不夠格成為一個藝術家!不管是以模仿或是「自己宣稱」的方式!
2003年,獲邀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個展,我以為我沒有被藝術遺棄、藝術好像也還不想放棄我。我重燃起那把火燄,讓自己繼續燃燒,就像學生時代一樣;我再度「自以為」提出一些批判的議題,「射出」一些從台灣自身文化出發的藝術品;王菲的歌曲「開到荼靡」則像是一根消防栓正中打到我的頭,因而作為我的展覽名稱。當時依舊窩在國中裡帶升學班,過著暗無天日的恐怖日子。
2004年,為了逃避教書,我去銀行以公教身份貸款飛往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就讀。這個號稱是全球頂尖的藝術家養成學校,見識到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當代藝術家們,卻發現其實也沒有強大到喊水結凍的魔力。2005年我學成歸國,繼續回到國中任教。
2006年,考取博士班且適逢台灣當代藝術市場崛起,《開到荼靡》系列作品全數賣出,出於「批判」台灣美學品味的作品剛好因為一種甜美的表象卻有了市場,我當然認為這是一件諷刺的事,卻沒有資格責怪別人漠視我個人創作的出發點,因為我觀看他人作品的焦距從來也只停留在作品而非創作論述。而我終於脫離國中教學生活。
2008年此時,在上面一連串平鋪直敘且略顯乏味的簡短個人史報告中,一部分是那種從天真過度到世故的適應不良,一部分則是發牢騷;藝術畢竟是小眾人口的遊戲,能看到這段文字的您更是小眾中的小眾!在這個將創作自述作為包裝說明的時代,再怎麼理性或煽情的表述都不逃被收編為某一款包裝的命運,至少是一種說法;於是,我們還能夠將藝術視為一種真理嗎?當然不是!藝術在今天,不!應該說藝術家在今天錯綜複雜的學術/經濟市場中,從來不是也無法是天真的,所謂的藝術家總是自願選擇或是被迫妥協於種種的機制中尋找生存的舞台、生命的出口以及一種作為藝術家的技術;正如我感覺到,作為一個藝術家其實是在層層疊疊的機構與機制中運作著一種機器式的反射操作:一具塑膠射出成型機器(Plastic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只有射出成型的過程中,藝術才得以澄澈。
我們也就如同各行各業一般必需自己挣得舞台,必須進入各式各樣的機器運作之中,所謂的「藝術家」才有了名分得以成立。
卡夫卡(Franz Kafka)的《小寓言(A Little Fable)》寫道:
「唉!」老鼠嘆道:「這世界每天都在變小中。起初它是那麼廣大以致我都害怕了。我持續跑呀跑,然後慶幸看到遠處左右有了牆時;可這些長長的牆卻迅速地變得狹窄起來,以至於我已身陷在最後的一間小屋,而且角落裡有個讓我不得不投奔的陷阱」。「你只需要改變你的方向。」貓說,然後吃掉它。
不管您是老鼠還是貓,能夠再看到這裡的您必定是藝術小眾中小眾的小眾,雖然可能只是出於一種職業的需求或是無意地翻閱吧!